2024年以来,全村只办了9场酒席。在安顺市普定县猫洞乡和谐村,这样的“冷清”曾令人难以想象。
过去,该村攀比风盛行。转变背后,是村委引导、村民主导的移风易俗实践。
2022年,在充分总结早期试点经验基础上,村“两委”痛下决心,通过召开院坝会、走访入户、集体讨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立包括“四钵宴”在内的一整套红白事新规。
根据新规,除婚丧嫁娶外,一律禁止其他形式的酒席;婚宴最多只办一天,不超过20桌;丧事最多三天,不得超过30桌。同时,推出“白事一锅香,红事四钵宴”的操作标准。
“四钵宴”,即每桌仅设四道菜:一荤、一素、一烩菜、一汤。菜品统一、流程标准、成本可控,最大程度减少了盲目攀比和浪费。
“我们就是要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的老旧观念。过去吃饭是为了面子,现在讲的是节俭、讲的是理性。”王成伍说。
推行伊始并不容易。许多村民心里打鼓:一桌只有四道菜,会不会被亲戚笑话?会不会掉面子?
面对这些顾虑,村“两委”选择正面应对。一方面广泛宣传“四钵宴”的制度意义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给予办酒村民足够的“支撑”。
“村委会提前出公告张贴,写明办的酒席是按村规执行的‘四钵宴’,并通过音响喇叭在现场宣传。”王成伍说,“让大家知道,不是主人家没钱,是我们整个村都在‘改风’。”
为了制度落地,村里还成立了18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涵盖10个村民小组,所有红白事均由理事会统一安排、全程负责。从菜品采购、场地布置,到分桌安排、收礼登记、卫生打扫,甚至主持流程,全部由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一条龙”完成。
在制度、组织与舆论的三重保障下,“四钵宴”逐渐赢得村民理解与支持。如今,大家已不再将“酒席规模”当作面子问题,而以讲节俭为荣。
“四钵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统一规范之下,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乡风文明扑面而来。
2025年,和谐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四钵宴”制度也被选为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别小看这四道菜,这是咱们村里人共同定下的规矩,约的是饭桌,动的是风气。”王成伍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媛媛 周 强)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