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 奋力攀登科研高峰

作者:来源:党代会专题网站发布时间:2023-09-20浏览次数:24



肖静,女,1979年5月8日,中共党员,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光学专业,1958泰山学人领军人才。2007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做访问学者。任山东省青年人才创新协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山东省光学工程学会理事,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实验室主任,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光电信息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能源行业节能科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相关研究工作,担任国际、国内刊物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各级各类项目1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引育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在有机光电子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多年的研究经验,依托所主持的科研项目系统地研究了新型有机光电子器件所涉及的相关半导体物理学方面的科学问题,研究成果累计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应用物理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80余篇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2021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位)2017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位)2019年获“1958泰山学人领军人才”称号2018年获“泰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获“泰安市第十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3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第1位),同年,荣获“泰安市青年科技奖”称号。

新型有机光电子器件结构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获2021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主要针对叠层有机发光器件中电子和空穴的有效产生和分离、有机发光器件中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有效利用等科学问题,基于物理理论、有机材料属性和器件结构特点,开展半导体物理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探索提升器件性能的物理机制及途径。通过对基于p-i-n结构和有机异质结的载流子产生层的研究,实现了叠层器件中电子和空穴的有效产生、高效传输及向发光单元的高效注入;构建了新型载流子产生层的物理模型,阐明了新型载流子产生层在外加电场下发生正负载流子分离的物理机制;基于此载流子产生层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荧光叠层白光器件,不仅能够弥补单发光层白光器件色坐标的不足,而且大大提高了白光器件的性能。构建了具有较高双极载流子迁移率的新型蓝色荧光主体材料,实现了器件内载流子传输的平衡;基于新型蓝色荧光主体材料,研究了荧光/磷光杂化白光器件,提出能级限制的新机制,制备出高功效的单发光层杂化白光器件,其性能优于多发光层结构的白光器件性能;新机制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有效利用,而且克服多发光层白光器件制备工艺复杂、器件寿命短等诸多缺陷。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光电信息技术展开,研究内容涉及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机薄膜晶体管、有机存储器等方向,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规划、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在新型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型光电子器件方面展开技术攻关。

2019年,“光电信息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获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成员以具有光电信息技术研究背景的青年博士作为主体,在有机薄膜的光能量分布、微观光波导传输理论模型、微观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纳米薄膜的光耦合理论模型、光谱与光谱分析、微观器件电磁场分布特性、光电器件的制备与表征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主持纵向基金项目47项,总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总经费465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厅级科研奖励6项;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在光电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交叉,有利于形成以光电信息为核心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其发展方向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目标保持一致,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充分利用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方向的教师在实验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创新、教学手段现代化,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技能水平,这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在全省、全国的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主要原因(曾经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的团体奖),使得科研促教学方面成效显著。

团队秉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企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23年初团队与山东凯普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500平米的集研发、中试、生产、应用与人才培养的校城融合、产学研基地。实验室为全封闭超净无尘环境,其中200平米搭建4套全自动光纤耦合器件拉锥系统;300平米用于搭建全自动光纤无源器件封装系统、万瓦级大功率激光合束器用于高功率光纤光栅、汽车自动驾驶高可靠性激光通信无源器件和微纳光纤传感器的研发。

近年来,光电信息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围绕“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人才”的科技链,以科技平台为载体打造科研团队、依托团队争取各类重要科研项目、围绕重大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并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以高水平科研加快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在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作出重大贡献。

 


X